close

在個人消費行為,特別是奢侈品部分,制度經濟學提出「炫耀性消費」(conspicuous consumption)的解釋,是為有閒階級的明顯表徵,
行使炫耀性消費,用來彰顯本人具有一定社會地位,
所以就算是打腫臉充胖子,為了滿足炫耀性的心裡,給他做足表象就對了。

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在當前,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吃一個月泡麵,
也要敗一個遠比實際收入高出許多的CHANEL、GUCCI、LV等等
(請恕我對名牌的認知和辨識度不夠專業…囧)。

那進入M型社會之後,消費行為也隨著結構而逐漸轉型,
停留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族群,或許開始轉向「good is enough」的概念,
例如時下流行的日韓商品,還不是Made in China喔,
非得是Made in Japen or Made in koera or somewhere else,
一方面是基於對黑心商品氾濫的恐懼,一方面也是另一種「品味」的昭告。

以上論點都還是基於個人層次的解釋。

然而在虛擬社群上,好像不僅是這麼一回事。

ppt的e-shopping版這幾個月吹起有趣的「日貨瘋」。
何謂日貨?就是有幾個固定知名的賣家一個月去日本採購一次,
且在當地就開始上架(yahoo奇摩拍賣),讓這些成員們趨之若鶩,
基本上已經有固定追蹤賣家動向、新貨上架日期的成員分工,
其購買的模式也很有趣,通常起標價就是直購價,
因此看現貨有多少,標到人數到了就會停止,
所以不僅要手腳快,還要有耐力的長時間窩在電腦前按F4,
因為可能前一秒的棄標就是後一秒你的所得啊。

對偶爾會晃進去看看購物心得的小喀我來說,最有趣的反而不是這個過程。
最有趣的地方是,大家會聚在一起討論今天我標到了哪個賣家的東西,
會很認真的寫在Blog中,和大家討論搶標的心得和分享得標的心情,
沒有得標也不用擔心,因為很快就有標到試穿過又轉賣的「好心人」丟出來了。

也曾經抱著高度的好奇心進入過大家瘋狂的幾個賣場研究過商品,
其實跟其他一般賣家並無差別,唯一差別就在於,呃,好吧,來自日本。

那為什麼大家都會不自覺去搶呢?

有的人說:「搶過會上癮的啦」
有的人說:「就是要這樣跟別人一起搶才有樂趣啊」
有的人說:「我的衣櫥裡永遠少一件那種款式啊」

所以,讓這些人莫名瘋狂的原因,濡染效應給我們什麼解釋?

在social contagion的理論裡面,提出cohesion 和structural equivalance兩種debate。

cohesion的解釋告訴我們,因為我周圍的朋友都愛標日貨,所以我也忍不住跟著標。
structural equivalance則搖搖頭說,還不就是為了不落人後嘛…

那到底哪種機制才是會讓人不斷的想去參與的動力勒?
那後來加入的是受到領先者的感染還是基於對這樣行為的認同勒?

那,不就幸好我身邊沒有這種人,也跟裡面那群快手不熟,阿不然我的衣櫥早就爆到不行了吧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liw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